顶点小说 > 大时代 > 第8章 诸侯人才争夺战

第8章 诸侯人才争夺战


此刻,郭嵩焘被清廷任命为驻英大臣,他将成为清廷派驻国外的第一个使节。他是进士出身,写一手好文章,才华出众。他和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都是湖南人,又结成儿女亲家,与李鸿章也有姻亲关系。历任蒙古王爷增格林沁的幕僚,出任过广东巡抚,1875年奉命出使英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常驻西方的钦差。

        郭嵩焘出使英国实属巧合,缘于英国使馆翻译带领一支探险队从缅甸潜入我国云南边境,因未知会地方官,被当地农民发现后打死,英国公使威妥玛抗议,扬言道要下旗回国,派兵船来谈,便一路南下。李鸿章匆匆南追,在烟台截住他,摆下筵席,派人居中说和。威妥玛也就坡下驴,重回谈判桌。威妥玛认为打死使馆人员应为云南长官授意,要惩办凶手,李鸿章辩驳说官员不知情,是边民个人所为。威妥玛以此要价,逼迫中国签订了《烟台条约》,要求政府保障传教士进入内地自由传教,并要求派遣中国官员赴英国请罪。

        郭嵩焘在马嘉理案中洞察到英国人想借此挑衅,云南巡抚岑毓英处置不当引起外交上的纷争应负有责任,他向朝廷上书弹劾岑毓英,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当时可是泱泱大国,一个大国的大官打死几个不守规矩的蛮夷算得了什么。郭嵩焘这种情况下被派往英国,两江总督刘坤一写对联骂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人视他为败类,讥讽他家是天主教传教士“郭寓”。

        郭嵩焘带着赴英请罪的使命,但他不懂西律,带去的人没有通晓洋务的,如果要与英国人辩论,急需要一个精通西律的人才。这样的人内地没有,只能从香港找,最好还要有点爱国心。

        他从香港的案子中发现伍廷芳这个人才,急忙派副使刘锡鸿先去香港留人,自己也南下广州等待消息。

        香港罗便臣道的公寓门铃作响,一个穿着西服的青年人上门来访,刘锡鸿拉开门,这位青年人正是伍廷芳。他脑后留着一尺长的辫子,说话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英国绅士的模样,刘锡鸿一下子就生出好感。

        廷芳进门先自报家门,陈述了对访英的看法,“英国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国家,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实际权利在两院和民众手中。举凡国家大政方针,如果市民皆反对,那么国王也要顺从民意。现在诸位大员驻扎伦敦,便于两国互通信息、交换意见,但诸位还要上奏朝廷,鼓励华人学习英语,广招人才,派驻英国创办报纸,剖析两国隔阂的缘由,争取舆论同情、理解。如此,国患可以减轻。”

        刘锡鸿和一众大臣都点头称是。谈话中,刘锡鸿已略知廷芳获得大律师资格,并准备再度赴英学习。他本想再咨询一二,奈何自己听得似懂非懂,两人又寒暄一番才依依惜别。

        人生的际遇是很奇妙的,有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廷芳这次偶然的到访,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的谈吐和举止给中国官员留下深刻印象,举座大臣一致认为此次出使英国如果有此人助力必定事半功倍。刘锡鸿提笔修书给郭嵩焘,大力推荐这个年轻人。

        郭嵩焘大有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的架势,急忙赶赴香港约见廷芳,他以为自己会见到一个假洋鬼子,没想到眼前的年轻人没有浮浮夸夸的西洋习气,他身着唐装,执礼甚恭。

        郭嵩焘开门见山地说出来意,想聘请他担任公使官随员,一同赴英。廷芳直接告知:“驻美公使陈兰彬也提出他学成以后,不要回国,直接到美国上任,给他二等参赞的待遇。二等参赞比起随员地位高,而且自己回港做律师,每月1000元,比起随员每月200元待遇好多了。”

        郭嵩焘有点不高兴,没想到这个年青人直截了当拒绝,还像市井商人一般和自己讨价还价。

        我也有点不明白,廷芳绝不是一个只为金钱驱使的短视小人,他自愿为阿旺代理官司,没有一分一厘回报,他为弱小群体争取权利,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心。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为国家做事,他绝不会为因为金钱而拒绝。

        廷芳走后,郭嵩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人才难得,郭嵩焘比起同时期的人更睿智、更有远见,他明白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只是他生不逢时,他出使英国途中,写下了在英国的见闻,最早介绍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赞扬了英国的学校教育的务实精神。写成后寄回总理衙门刊印,却被清廷销毁了。原因是他对西方的赞扬,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他的副使刘锡鸿虽然思想也比较解放,但是在国外却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事物,专爱打小报告,君子斗不过小人,笨人也总是在忙着填补“聪明人”留下的坑。郭嵩焘和他搭班子吃尽了苦头,他说郭嵩焘在国外忘本,用的茶叶罐是英国的银器,还同外国人一起在戏院看戏,戏院本按次序依次就座,没有职务高低之分,刘锡鸿却说他和诸夷并排杂坐有损□□的威严。他之所有这样,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当时不了解国外驻使节的规定,还是按中国出使番邦的办法派正副使两人,可是国外只承认一个公使的身份,其他人都是参赞、随员等,没有副公使这一对应职务,弄得刘锡鸿尴尬不已,自嘲自己变成了“吃闲饭”公使。闹到最后,清廷召回郭嵩焘,同时也召回刘锡鸿。郭嵩焘后来的遭遇令人同情,他回国以后,无心再回官场,在家乡开办私塾教书著书直到去世。去世以后,李鸿章上书清廷要给他恩赐,清廷竟不准。庚子之乱期间,还有人上书要刨他的祖坟。郭嵩焘有着超出同时代人的见识,可是身在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当时的统治者闭目塞听,在一群歌功颂德的臣子中盲目自大,对于持不同意见者都视为“异类”,郭嵩焘备受污蔑和排挤,尽管他说的是真话,可是这样的真话是统治者并不想听的,他的结局注定是不幸的。

        这时,他和刘锡鸿难得意见一致,决定联名上书向朝廷要人,他上折子说:“中国和英国的关系是与所有其他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陈兰彬在美国不缺少洋务人才,而自己身边却没有合适的人才。正所谓:无剑不打虎,无舟不过河,如果出国遇到要与英国人辩论,我无人可派。伍廷芳学的是英国法律,英国法律和美国法律有所不同,应该留在英国更能发挥长才,请朝廷直接降旨改派他前往英国。”清廷首肯。

        郭嵩焘答应要提高廷芳的级别和待遇,决定聘用他为使馆的参赞。他争抢伍廷芳的事情引起了其他官员的注意。清廷识才的不止他一个,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各路诸侯掀起一场人才争夺战。

        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管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他认为伍廷芳这样的洋务人才应该到上海,上海是中国和外国人通商最频繁的城市,外国人经常钻漏洞要免厘,最近税收有所减少,沿海的税收减少会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

        李鸿章已经派养子李经芳亲赴广州粤海关迎他北上,我也受邀陪同前往。

        李鸿章在北京时,居住在贤良寺,我们被引荐进入会客厅,李鸿章的客厅没有大排长龙等候的客人,他总是很快地接见来访宾客,及时处理政务。他勤于政务这点和曾国藩很像,案头没有留待批阅的公文,客厅没有等候接见的客人。

        他本人很守时,这和当时中国官场不同,一般说请客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时间,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总是晚于约定时间的一小时,我们在约定的时间内见到了这个传奇人物。

        他穿着缎面中式马褂,戴着绒面瓜皮帽,手上拿着一根拐杖,还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桌上放着一个地球仪,书桌后面挂着一副世界地图。

        他很有威仪,先是温和的打量我们,接着又用锐利的目光审视我们,一挥手,让我们坐下。在他的注视下,我隔着距离还是感到坐立不安的压力。

        他询问廷芳一些外交事务的问题,廷芳一一对答如流。

        李鸿章问他:“朝鲜提出要中国帮助他们办理外交,你有什么看法?”

        廷芳想了想,说:“中国可以代办,朝鲜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藩属国无外交权。”

        李鸿章又问:“如此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恐怕维护不成,反而夹在各国中间左右为难。日本近来增兵朝鲜,恐有战祸。”

        廷芳说:“如果中国不帮朝鲜办理外交,意味着承认朝鲜的独立国家地位,日本插手朝鲜事务,中国再干预反而被动。”

        李鸿章说:“如果满朝大臣都想与日本一战,你认为中日之战结果会如何?”

        廷芳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在西化道路上一日千里,日本国的无畏舰队实力不容小觑。何况日本国民齐心协力办海军,中国地方各自为政,有家而无国。练兵方面,虽然聘请洋教席,但武夫粗莽,操练西洋火器不得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自强之道,在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

        李鸿章沉默了一会儿才说:“日本逼视我中国,中国可不为自计乎。朝中大臣无事则斥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有事则惊叹稀奇,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苟且偷安而忘记国家三十年来的剧痛,数十年后国家如何安内制外?”

        廷芳说:“三十年来的战祸多从海上来,我以为国家诸费可以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船之费万不可省。我闻英国兵船三百六十多只,在诸国最多,内有铁甲舰四十余只。法国有兵船三百多只,铁甲船六十多只。俄国兵船三百多只,铁甲船二十多只。西洋大国,实力相差不大,其余弱小邦国,或兵船数十只不等。日本也购买了吉野等十二艘新式铁甲舰,海上实力大增。当然,战争胜败不是以兵船数量决定,但是国家要守疆保土,应加强海防。”

        廷芳的想法和李鸿章一拍即合,李鸿章显然很满意,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没有浮夸的西洋习气,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家君子。

        李鸿章是个行动派,为了力证自己的清白,他先修书一封给已经身在英国的郭嵩焘,大意是伍廷芳自己不愿去英国,陈兰彬也变卦不要他去美国了,实非夺君所爱。李鸿章不愧是词臣出身,几句话就把郭嵩焘的嘴堵得死死的。至于说陈兰彬不要伍廷芳赴美,一来陈兰彬在美国的留美事务局经费短缺,幼童留美原先是从江海关道下支出经费,可是江海关又中途变卦说无钱可支,全靠李鸿章北洋的财力支持,已欠下巨大的人情;二来李鸿章在朝廷的地位已位极人臣,自己断不会为了一个洋务人才而开罪李鸿章,更何况美国还有耶鲁毕业的容闳做副史,留□□童中可以选择英俊人才留用,不如卖一个人情给李鸿章。另外朝廷看各路诸侯都在争夺,一时也不好定夺,让他们各自竞争,朝廷允诺同意李鸿章聘用伍廷芳,费用要自筹。

        李经芳说:“伍廷芳乃沿海椎撸之子,恐重利轻义,况且他在香港已经是执业大律师,年薪万金。郭嵩焘三次登门礼聘不就,非朝廷征召不至,要价恐一年要5000金。”

        李鸿章端起桌上的茶盏细细呷了一口,才说:“这是人家投石问路啊!他要5000金,就给6000金。你写信给南洋沈葆桢,经费南北洋各出一半,遇两洋有事他两边出力相助,南北洋的洋务繁多,需要聘用一两个这样的人才。”

        李经芳被父亲一指点,恍然大悟道:“父亲说的是,我跟不上父亲。”

        李鸿章把自己的想法合盘托出,“日前日本人已经聘用一个英国律师,年薪万金,近日很多官司事务都交给外国律师办理。我们遇到不讲理的外国人,中国律法不能制裁,就要用西律和他辩论,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夷制夷,无事让他翻译西方律法,已备顾问。现在外国一出事动辄百万赔款,他能成一二件事情也值得了。”

        李经芳点点头,说:“况且他是中国人,办理事情总比雇一个外国人方便,我看也再合适不过。”

        李鸿章说:“郭公见识超群,刘坤一在上海也算见多识广,他们都能看上的人确实出类拔萃。”他顿了顿又说:“如果领兵打仗,此人可指挥千军万马。”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

        可就在各方争抢廷芳的时候,廷芳却遍寻而不得了。

        翁同龢在日记中写下:“粤人伍廷芳,非征召不至,不应诸侯罗聘。”

        廷芳正准备去英国攻读法律,广州家里有人报信,伍大人去世了。廷芳旋即折返广州回家奔丧。

        按中国人传统习俗,孩子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出仕做官。守孝期满以后,廷芳去了香港工作,他结识了一位何牧师的女儿,是个端庄大方的小姐,妹夫也在英国攻读法律,娶了英国一个贵族小姐,共同创办了一所医院,医院是以贵族小姐的名字命名叫做“雅丽医院”,国父孙中山也曾在这所医院学医。

        廷芳被轩尼诗提名为立法局议员,他是首位华人立法局议员,不久廷芳获选为“太平绅士”,帮助香港华人争取权益,成为了华人领袖“伍叔”。

        在一个旧历新年的庆典上,廷芳受总督轩尼诗之命负责招待英国来访的皇室贵族和英国海军官员。他安排了中国的传统舞龙舞狮、鞭炮、游行等节目招待客人。有一位海军大校却在船上不肯上岸,廷芳为了尽到主人的地主之谊,亲自上船邀请大校参加庆典。谁知这个大校轻蔑地说:“你们有烟花爆竹,可你们会制作枪炮,能够战胜敌人吗?”廷芳僵住,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聋子进了音乐会,被人当场戳穿是个聋子,又像一个跛子进了舞场被人当场揭破是短腿。

        廷芳回到家,夜已经深了,呷了一口茶,茶在嘴里苦涩冰凉,咽了一口,一直涩到心里。

        什么都可以做,但被殖民的奴隶是不可做的。廷芳决意北上,追随恩主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但弱国可以有外交家。

        廷芳北上辅佐李鸿章,李鸿章视为肱骨,凡事必先咨而决之。

        我相信,在后来我们看到的李鸿章对外交涉文件中,尽管没有留下廷芳的署名,但是背后一定有廷芳的出谋划策。

        廷芳深获李鸿章信任,后来在清朝官至正二品,这在清朝官场上是史无前例的。他做过驻美大使,在美国受到尊敬,他能把外国人的气焰压下去。

        廷芳自己曾说,自己学的是番学,没有获得功名,清朝的官员都是要通过科举才能晋升,可见他本人的能力相当受到清廷的认可。


  https://www.lvsewx.com/books/12565/12565070/270980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